嗆奶、溢奶或吐奶怎么辦?寶寶喝奶3狀況:寶寶情緒管理分享交流

時間:2023-11-01 11:27:28 作者:寶寶情緒管理分享交流 熱度:寶寶情緒管理分享交流
寶寶情緒管理分享交流描述::新生寶寶的營養來源主要是仰賴奶水,因此,新手父母對孩子喝進的分量總會斤斤計較。然而,不少家長在喂食寶寶的過程會遇到或大或小的狀況,除了擔心無法順利攝取足夠的營養之外,也煩惱身體狀況是否健康,究竟吐奶、溢奶等問題對寶寶有無造成影響呢? 狀況1:嗆奶 從身體構造上來看,人類食道入口位于氣管后方,當進行吞咽動作時,厭軟骨便蓋住氣管開口,讓食物順利由食道進入消化道。當嬰幼兒吞咽奶水時,若奶水不慎誤入氣管內,就會引發嗆奶。 引起原因 由于新生兒在吸吮與吞咽的協調性尚不熟悉,且喝奶過程中往往操之過急,之前吸進口腔中的奶水還沒完全吞進去,就急著吸下一口,偶有將奶水吸進氣管的狀況發生。除此之外,若家長喂食的姿勢不正確,或是過度喂食、奶瓶孔洞不符合寶寶吸吮的頻率,都容易造成吞咽不及的嗆奶反應。另外,當寶寶脹氣吐奶時,也可能連帶引起嗆奶。 對成人而言,被開水等液體嗆到可能不是緊急事件,但對新生兒來說,嚴重的嗆奶會導致呼吸道阻塞而影響呼吸,并且容易產生繼發性的吸入型肺炎。不少家長曾看過孩子因為嗆奶而咳嗽咳不停,甚至咳到臉色鐵青,讓爸媽十分擔心。張保母解釋,由于奶水從口腔流到鼻咽管或氣管內等不該有奶水的地方,才會導致防衛性的反射咳嗽,此時應立刻停止喂奶,清除鼻腔或口中的奶水,才能維持呼吸道暢通。 嗆奶-急救方式 新生兒嗆奶問題究竟有多嚴重?事實上,曾有寶寶因為嗆奶而導致窒息死亡的悲劇,因此,父母必須學會緊急處理嗆奶反應的方法,一旦發生嗆奶狀況,首先記得避免讓嬰兒采取直立姿勢,并密切觀察寶寶的膚色、活動力是否異常,如有需要得盡速請求醫師協助。 以下列出父母能替孩子進行的數項緊急處理方式:將寶寶臉側向一邊、手背弓成半弧狀,從背部下方往上拍打,將奶水拍出,以免奶水向后流入咽喉及氣管內。為保持呼吸道順暢,父母可試著以吸鼻器等工具替孩子將鼻腔內的奶水吸出,或以干凈的紗布巾纏繞于手指來清除寶寶口腔內溢出的奶水。 寶寶出現呼吸困難、急促或哭聲異常,例如:聲音變得微弱等,抑或膚色變得不對勁,可能表示奶水已經進入氣管,張保母提醒,避免缺氧是首要急救的目標,若寶寶還是持續無法呼吸,家長應馬上以嘴罩住寶寶的口鼻吹氣,進行人工呼吸,并且立即求救送醫。 倘若以上情況經過處理后,哭聲恢復正常,呼吸及膚色也恢復順暢與紅潤,就應該表示無大礙。 掌握喂奶秘訣 寶寶在1歲前很容易發生嗆奶的問題,主要是喝太多、排氣不足及胃食道逆流所致,但少數腦部缺氧變化的孩子因為控制吞咽肌肉的神經產生病變而有反覆性嗆奶的狀況發生。一般來說,輕微的嗆奶只要經過妥善處理,都沒太大的危險性,頻繁及嚴重的嗆奶則可能造成缺氧或死亡,父母應小心預防,才不致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張保母分享,媽咪可以讓寶寶采取斜躺姿勢喝奶,上半身大約傾斜30~45度左右,使奶水的流速減緩,降低嗆奶機率。 比起喂母奶,配方奶寶寶因奶瓶孔洞問題,更容易出現嗆奶狀況,家長可自我檢測,將奶瓶倒放后觀察奶水落下的頻率是否在每秒兩滴左右,若奶水呈直線順暢流下就代表奶洞太大,建議替換成孔洞較小的奶嘴,控制奶瓶流出的奶量。最重要的是喂奶時一定要隨時注意寶寶的反應,觀察臉色與呼吸是否出現異狀,當寶寶出現哭泣、嘔吐或溢奶時,應停止喂奶,使寶寶有喘口氣的時間。 狀況2:溢奶 5、6個月大之前的寶寶多少會出現輕微溢奶現象,當寶寶將原本喝下的奶水從嘴角或鼻孔以細條狀自胃部導流而出的現象,即稱為「溢奶」。 在嬰兒時期,寶寶溢奶及吐奶的情形很常見,溢奶是指寶寶喝的奶水從嘴角流出,通常于一邊喝奶或剛喝完奶時會發生,與吐奶、嗆奶等奶水噴射狀的吐出不同。造成溢奶的原因很多,是多數嬰兒都會發生的正常現象,原因除了寶寶腸胃結構不成熟外,還包括喂食的奶量過多或姿勢不良、奶瓶孔洞太大等。 一般來說,隨著寶寶年齡增加,溢奶狀況也會逐漸改善,只要保持活動力、食欲正常、排泄正常且體重增加幅度正常,父母就無須太擔心。至于該如何減緩溢奶狀況,提供以下幾點供參考: 減緩溢奶狀況 改以母奶喂食:相較于配方奶,母奶的成分較容易消化,寶寶的胃能以較短的時間排空。另外,比起使用奶嘴,母親的乳頭更能密合寶寶的口腔,減少吸入過多不必要的空氣。挑選合適的奶瓶與奶嘴:如前文中提到,奶嘴孔洞過大容易造成嗆奶,過小則因需費力吸吮,恐造成吸入過多空氣,因此,瓶喂最好選擇防脹氣的奶嘴及奶瓶。 喂完奶保持寶寶的舒適度:許多媽咪會在寶寶喝完奶后進行排氣、拍嗝的動作,其實這對小朋友來說并非是必須性,例如:親喂寶寶可能沒有吸入過多空氣的疑慮,若媽咪拍不出嗝也不勉強。尤其是喝奶過后,切勿讓寶寶生氣大哭或過度活動,以免壓迫到腹部。 喂食后勿平躺:喂奶后應避免讓寶寶太快平躺,采取半直立姿勢可讓奶水移至胃中。即使要躺下,也應將寶寶上半身放高些,例如:將頭部抬高,就能改善溢奶狀況。 狀況3:吐奶 溢奶與吐奶皆是胃里的奶水由口中倒流排出,只是兩者在動作與奶量的表現程度上有所不同,吐奶是指奶水從胃部嘔出,自口鼻噴射狀的吐出;溢奶則是胃部的奶水回流上來,從嘴角溢出來。大部分的寶寶在剛出生第2天,都會出現吐奶的狀況,因為此時寶寶胃中存在的羊水與母體生產的血液皆會造成胃部刺激,引起反胃與吐奶。 細數吐奶原因 許多家長會反應,經常在替寶寶拍完嗝后仍出現吐奶的形況,讓爸媽不知道究竟是否過度喂食或腸胃有問題?其實吐奶的原因有很多,只要不是因疾病造成,通常在孩子腸胃系統漸漸成熟后得以緩解。以下為寶寶吐奶的成因: 胃容量小 嬰兒期的寶寶幾乎每3~4小時就需要進行一次哺喂,但新生兒的反射性吸吮動作不一定與饑餓成正比,因此,盡管嬰兒每天的進食餐數看似比成人多,由于胃容量還很小,容易使腹壓增加而有吐奶現象。 寶寶胃較淺 嬰幼兒在胃部的結構上較淺,當裝滿食物時,容易因身體扭動而使從腹部溢出,反之,成人的胃部較深,容量也大,不會輕易有嘔吐的情形。 賁門肌肉發育未全 成人的食道與胃交界處存在一括約肌,稱為「賁門」。賁門大部分都維持閉鎖的狀態,僅在食物進入胃部才把通道打開,能防止胃部內容物反向流入食道。新生幼兒因肌肉發育尚未完全,一旦胃部食物稍多或壓力變大,便容易產生胃食道的反流,流速過大時,就會直接從寶寶的口中吐溢出來。 攝取食物多為流質 寶寶主要的食物來源為奶水,但流質食物在胃中不穩定,易隨體態而改變位置,較固體食物更容易逆流、嘔吐,如果逆流的量過大,奶水會經過食道、喉嚨沖至口腔,甚至并射而出。另一方面,由于口腔與鼻腔在后咽部內相通,嘔吐時的奶水也常由寶寶的鼻孔噴射出來。 反覆溢、吐奶 部分的寶寶會出現反覆溢、吐奶的情況,如果吐奶狀況屬于大量嘔吐,且每餐幾乎都會吐奶,或是因為吐奶導致小便量減少或顏色異常、嘴唇皮膚干燥、體重下降等脫水現象,就必須盡快就醫。另外,也可能是賁門閉鎖不全或胃食道逆流太嚴重,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生長遲緩及肺炎、睡眠障礙等。 父母應留心嘔吐物 無論母奶或牛奶中,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吞食到胃部后,蛋白質遇上胃酸會引發化學作用,使奶水結成塊狀,并帶有酸味,因此,家長通常看到寶寶吐、溢出的奶水都是呈現黏稠況狀且帶酸味的物質,有時也會出現痰塊。然而,若吐奶的內容物中含有黃綠色的膽汁或紅色、咖啡色的血漬、血塊時,則顯現生病的警訊,需要留心送醫。 降低寶寶吐奶頻率 通常足月寶寶平均每4小時會喂食一次奶水,但對于容易溢奶或吐奶的寶寶則可以采取少量多餐的喂食方式,例如:盡量把每次喂奶的奶量減少,并增加喂食次數。家長也可以采取分段式喂食,即是喂食過程中,停下來讓寶寶休息或拍打嗝,不需要一口氣把奶水全部喝完。 對于4 個月大之后的寶寶,可以在奶水中添加米粉或麥粉以增加稠性,讓奶水在胃中不易逆流而出。在我國臺灣廣廈出版的《健康育兒一定要知道的大小事》一書中也提到,少數溢奶的寶寶是對牛奶蛋白過敏所引起,由醫生指示使用特殊豆蛋白配方奶粉或水解蛋白配方的低敏奶粉,但從寶寶2~3周大開始,如果每餐喝完奶都有噴射狀的嘔吐,而且情況一直都沒有改善,體重也不太增加,此時最好請醫生做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因幽門狹窄而造成的吐奶狀況。 許多家長也擔心寶寶若長期下來一直有溢吐奶的狀況,是否會影響到身體發展,基本上,只要體重未減少太多、活動力正常,通常不用太擔心。即便寶寶吐奶,也無須急著讓他把剩余的奶水通通喝完,建議讓寶寶的腸胃休息一下,若寶寶之后又再討食,少量補充較佳,避免給予超出腸胃可負荷的奶量。 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 一般的吐溢奶狀況屬于生理性癥狀,但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則是由于寶寶胃部肌肉異常肥厚所造成,當喂食奶水后,寶寶會出現立即性的噴射狀嘔吐,甚至導致營養不良、電解質不平衡、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形,透過手術可以達到治療效果,且成功率相當高。 發表評論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嗆奶、溢奶或吐奶怎么辦?寶寶喝奶3狀況-寶寶情緒管理分享交流】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