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乳歷程:瓶喂與母乳喂養:親子共參觀

時間:2023-10-25 14:32:23 作者:親子共參觀 熱度:親子共參觀
親子共參觀描述::距離寶寶引導離乳成功,已過去3個月。 這一場母乳喂養的過程,慌亂中開始,平淡中結束,本來認為沒什么值得講的,但最近看到,有些媽媽也遇到當初我曾經歷過的困難,手足無措,身邊又缺乏支持,所以決定還是重新回憶一遍,或許能幫到一些人。 關注母乳喂養,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記不清了,反正是結婚前。 為什么關注母乳喂養,最初的動機我也早已忘記,大概是認為這些知識遲早用得上。 總之,從這時起,我在微博上關注了母乳喂養大本營、蝦米媽咪、崔玉濤等育兒科普大V,開始學習包括母乳喂養在內的各種育兒知識。 轉眼間,我結婚了,懷孕了。 剛開始,一切都非常順利,但很不幸,在孕34周時,寶寶突然早產。 生產過程就不多說了,順轉剖。手術室里,連寶寶的模樣都沒看到,就被告知寶寶馬上要轉去兒科醫院。從此,母嬰分離。之前積累的那些母乳喂養的知識,此刻完全派不上用場。 術后第一天,疼痛壓倒一切。 第二天,護士來查房,教我用手擠奶,并再三交代少喝湯水,以免奶水太多造成乳腺炎…...母嬰分離,就是這么與眾不同。 其實產后前兩天,我幾乎把母乳這件事忘記了,因為傷口疼痛,又因為擔心寶寶的安危,心思根本不在這上面。雖然能擠出幾滴奶,但那點量讓我根本不屑去擠。 結果第三天,報應來了。 三天三夜沒睡覺,第三天這一覺睡得特別香。 夜里在疼痛中醒來,發現乳房變石頭了!連腋下都是一個個硬包!趕緊用手擠奶,然而并無卵用。于是忍著脹痛連夜網購了一臺電動吸奶器,第二天上午到貨,開始啟用…...到底是大牌的吸奶器,比手擠給力多了。 第一次吸完,雖然乳房還堅硬無比,但疼痛減輕了很多。后來又吸了好幾次,乳房才逐漸恢復了柔軟度。 在寶寶住院的這段日子,我不分白天黑夜,定時3小時吸一次奶,因為我知道,留住母乳是我唯一能為寶寶做的事。 也幸虧在這之前,我就學習過,只要按時吸奶,定期排空乳房,就可以維持泌乳量。 很多早產兒媽媽不知道這一點,結果在寶寶住院期間就回奶了。后來我每個月帶寶寶去醫院高危兒門診做體檢隨訪的時候,看到很多比正常寶寶更需要母乳的孩子,卻在喝著奶粉,心里就替他們一陣陣惋惜。 20天后,寶寶終于平安出院。 寶寶住院期間都是用奶瓶吃奶的。過早使用奶嘴,容易讓新生兒產生乳頭混淆,拒絕乳頭親喂。 回家后的第一次親喂,不出意料的失敗了。 趕緊實施方案二:用乳頭保護罩。這是朋友教的,她當初就這樣引導成功了。結果寶寶吸了幾口,發現不對勁,又開始掙扎抗拒。 嘗試了N次都無果,沒辦法,只好把乳汁吸出來,用奶瓶喂。這是寶寶第一次吃到母乳。 寶寶乳頭混淆的程度比我想象的嚴重得多。我上網搜索各種糾正乳頭混淆的經驗,發現大家觀點幾乎一致,都是從現在起,扔掉奶瓶,強制糾正。 但現實總是令人失望,強制糾正并沒有帶來任何效果,反而變本加厲,后來發展到一接近寶寶,她就開始哭鬧。 考慮到我們是早產低體重兒,營養還是首先要保證的,連續嘗試了三個月后,最終還是認命了,或許,我和這孩子,真的與親喂無緣。 這時候,如果能有人能夠站出來告訴我,母乳瓶喂也是一種正常的母乳喂養方式,或許我就不會如此焦慮。 可事實恰恰相反,不論是網絡里還是現實中,不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朋友鄰居,甚至我自己,都認為只有親喂才是正常的母乳喂養。 瓶喂算什么?沒有媽媽的體溫,增加了衛生隱患,還把原本可以陪伴孩子的時間都用來吸奶了,簡直一無是處!各種母乳團體的媽媽們會把我們當做異類,認為長期用吸奶器會減少泌乳量,怕麻煩不負責任的媽媽才會選擇用奶瓶喂奶。身邊的親戚鄰居會認為既然寶寶不肯吃奶,干嘛還要這么矯情非要喂,母乳吸出來又冷藏又加熱的,那還能吃么? 其實,對于寶寶嚴重乳頭混淆的媽媽來說,如果想要繼續母乳喂養,母乳瓶喂是她們唯一的選擇。 有過全母乳瓶喂經歷的媽媽都知道,瓶喂并不輕松,比親喂要辛苦多了。當親喂的媽媽在抱怨寶寶夜奶多,幾乎每小時都要起來喂一次的時候,我每晚連躺下幾分鐘的機會都沒有,尤其是追奶的那段時間。 和很多媽媽相比,我的奶量不算多,但同時寶寶食量也小。母乳瓶喂,多少會有些損耗,比如給寶寶加熱了60ml,但寶寶只吃掉30ml。為了保證有足夠的資本讓寶寶來浪費,我決定追奶。 怎么追?這真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問題,之前的知識儲備告訴我,終極解決方案只有兩個字:多吸。 如果有統計數據的話,我的吸奶器,大概是這世界上被使用次數排名前列的。追奶那段日子,我吸奶的頻率增加到2小時一次。每次吸奶需要花30-50分鐘,結束后洗吸奶器,消毒并烘干,再過半個多小時,又該下一次吸奶了。感覺每天不是在吸奶,就是在洗吸奶器,吸奶次數能達到12次以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概堅持2-3周以后,產量翻倍。 母乳瓶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母乳的儲存。 首先,向大家推薦2012年衛生部的《兒童喂養與營養指導技術規范》,其中也提到了如何保存母乳。具體內容請百度。 這個技術規范雖然算不上完美,但對普通人而言也相當靠譜了。因為是正兒八經的官方出品,拿去給思想不開化的老人,以及不靠譜的兒保醫生或鄰居大媽看,都還有一定的說服力。 另外,不少育兒大V也多次科普過關于母乳儲存的知識,結合我個人實際操作的經驗和習慣,大體上總結幾個關鍵的地方: 1.母乳必須密封保存。 不管何種溫度下保存,前提一定是密封,比如儲奶瓶,一定要蓋緊蓋子,如果是儲奶袋,一定要把多余的空氣擠出來,然后再封口。暴露于空氣中保存的話,會增加被污染的風險。 2.儲奶時間。 有點眾說紛紜,比如常溫下母乳的保存時間,有說2小時的,有說4小時的,最長見過說6小時的。 我的原則是,盡量避免常溫保存,在家放冰箱里,出門用保溫包+冰塊/冰盒。 冷凍保存時間,短的建議一個月,長的說可以保存半年。 我的做法是,根據保存溫度和保存條件,時間越短越好。 比如操作過程保證雙手和容器干凈,有專門儲存母乳的冷凍室,并且遠離冰箱門的位置,那么保存6個月問題不大。如果達不到以上要求,還是不要冒險了,盡早吃掉為妙。 母乳一旦被加熱過,就不能再保存了。 冷凍母乳解凍后也不能再二次冷凍。 另外提醒母乳媽媽們千萬別沒事就冷凍母乳做庫存,存個夠吃5次10次的量就好。雖然我很理解這種為寶寶存口糧以獲得安全感的心情,但據我自己的經驗和周圍多數人的反饋,最終這些冷凍母乳絕大部分都難逃過期被處理的命運。 3.儲奶裝備。 儲奶瓶適合冷藏保存,瓶子可以洗干凈消毒后重復使用,非常適合瓶喂和背奶的媽媽。 儲奶袋適合用來冷凍保存。裝好母乳后,可以借助桌子邊沿擠出袋里多余的空氣。封口后,用筆寫上封口日期和時間、容量。冷凍時平躺放置,這樣凍出來呈板狀,能節省不少冷凍室空間。 4.外出裝備。 對于母乳瓶喂的媽媽來說,帶寶寶外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外出12小時以內的話,可以準備好保溫包、冰袋、奶瓶、足夠量的母乳、裝了開水的保溫杯(如果目的地有開水提供也可以不帶)、塑料碗(隔水加熱母乳用)、奶瓶刷等。 另外媽媽還應該視情況帶上吸奶器和足夠數量的儲奶瓶(如果吸出來母乳打算扔掉的話也可以不帶儲奶瓶)。 帶寶寶超過12小時旅途的外出,在實現親喂之前,我沒有挑戰過。主要是無法突破母乳保存的時間上限。 正是因為有了這么多的實戰經驗,等產假結束回歸職場時,背奶對我而言,已是輕車熟路。背奶,不過是換個環境吸奶而已。 剛開始背奶,最大的困難,是上班時間不能保證和在家時一樣的吸奶頻率,導致這期間乳腺炎頻發。 有一次,和上司去周邊城市出差,一天幾乎沒什么機會吸奶,回程的途中就開始高燒。回家后,用吸奶器吸了好幾次,依然腫痛難忍,吸奶器再好,也總是不如寶寶的嘴給力。實在沒辦法,我抱起當時已經6個半月的寶寶,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嘗試親喂,沒想到,奇跡就這么不聲不響地發生了!寶寶沒有抗拒,沒有哭鬧,安靜地吸吮著,很快進入了夢鄉,留下心情激動久久難以平復的我,在一旁傻傻掉眼淚。 成功實現親喂以后,母乳喂養進入了平穩期,一直到離乳,都沒再遇到過什么困難。 母乳瓶喂,偶爾也有它優勢的一面,比如,從來沒有人懷疑過我的奶量,哪怕一次只能吸出40ml不到,但我能以次數取勝。 寶寶食量少,體重增長很慢,從3月齡起就一直被醫生歸為營養不良那一類。體檢的醫生斬釘截鐵地對我說,你奶水不足,加奶粉吧!每當這時候,我都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奶水夠,只是寶寶不肯吃。 堅持母乳喂養,不是喊一句口號那樣簡單。 有些媽媽只知道母乳比奶粉好,知識儲備卻幾乎空白,這樣但凡遇到點困難,就很容易放棄。像我,產前自認為理論基礎已經足夠扎實,結果還是被各種困難打擊得不知所措。 但只要掌握了知識,并且有堅持下去的信念,辦法總比困難多。 發表評論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我的母乳歷程:瓶喂與母乳喂養-親子共參觀】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